设为首页加入收藏
潮汕文化
潮汕文化

关于三山国王原型的认识

  作者:暂无  来源:暂无 【 】 【打印】发表时间:2015/1/30 浏览:3583
  作文需要灵感,许多人以为是对创作类而言;其实,思辨性质的,也一样需要由灵感来引领发现和创见。


开头的这段话,是因自己新近的一次文字经历而触发。具体来说,就是在三山国王研究中,我因为自觉改变一下思维方法,而有了新的收获。三山国王的原型是谁?因着一个灵感,让我重新开启了研究,因为它关系到三山国王研究社会意义的扩展与延伸。


在过去一段时间,有不少学者,把三山国王信仰当作客家人的专属信仰。这固然因为三山国王祖庙所在地是客家地区,人们会产生“联锁反应”;另外,是真正的三山国王研究,是由台湾发轫,而台湾的三山国王庙,都在当地的客家人居住区内,从而产生的“错觉”。骆美芳新著《被误解的台湾史》(中信出版社2014年3月版),在谈到客家人信仰嬗变时,就还有着对于这一现象“记忆犹新”的描述:“提到客家人的信仰,原本认为是‘三山国王’,现在则直觉地联想到‘义民爷’……因早期广东籍移民大多被认为是客家人,所以将三山国王认定为客家人的保护神。”是的,这一误区已被逐渐纠正了。但是,三山国王的原型是谁,却还没有共识。


因为一直以来,人们对三山国王原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,他们宁愿以主要的精力,用于神号、神格、神功、神类的争论,而对神的原型不屑一顾。也许在学者们看来,这无关紧要,或者无从说起。但是“水有源,树有根”,再神秘的事象,也有其起源的,而对起源的研究,就是对于事象(包括民间信仰)研究的不可回避的环节,因为它关系到性质、意义、价值的认定。


那么,三山国王的原型“是谁”?或者“是啥”?这一点,最早涉及的是唐朝前期时人陈元光。他在《祀潮州三山神题壁》的诗中写到:“三山亦隐者,韬晦忘其名”。元人刘希孟在《潮州路明贶三山国王庙记》中也有提及:“世传隋时……有神三人出于巾山之石穴,自称昆季,受命于天,分镇三山”。显然,都比较模糊,没有谜底。


在碰到这个问题时,我原来也不太在意,而且因为陈诗的语境,而作“汉人隐士”理解。至于刘文“神人”之说,那纯属子虚乌有的“文学手法”,不足凭借。但后来,以为“隐者”并非隐士,而是没出来为国家效命的地方杰出人士。并用人类社会学的观点,在综合各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,提出就是前期“畲族首领”的看法。因为有充分的文献和研究证明,“肇于隋”的三山国王,就是当时这一带畲民的首领类型的代表人物。虽然因为“韬晦”而不知其名,但他们却曾真实存在过,并以镇守地方、提升地方抗灾能力而受当地人民的拥戴,在其死后,被民间供奉为神,而且得到朝廷的承认与宣扬,陈元光诗歌中的“六字动天威,九重颁岁祭”,就是明证。而这也反映,在历史人物(包括他们创造的神明)的认可上,朝廷对于各民族,采取的是一视同仁的态度与制度。


这是一个偶然的“发现”。而这一发现对于丰富三山国王神的历史文化内涵,尤其是民族关系的处理与影响的探索与研究,有着深远的意义。在过去,人们一直认可陈璧娘扶宋,是畲汉一家的典型例子,而三山国王原型性质的畲民认定,则可以把这种民族团结,护国庇民的历史,向前推进四五百年。


如果我的这一观点可以成立,经得起学术讨论的考验,那么,我现在的惊喜,应不至于成为“浪费感情”。


诸位读者以为然否?


彭妙艳